越南战争期间,美国军队曾经装备了一种手摇式榴弹发射器,称为M18榴弹发射器。这款武器是美国军方早期尝试设计的自动榴弹发射器,算得上是技术探索的产物。然而,由于技术进步迅速,M18的服役周期相对较短,很快就被更为先进的M19所取代。
M18榴弹发射器的构思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,可能是当时美军从实战中汲取的经验总结。在此背景下,军方就榴弹发射器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。1962年,霍伟尼尔公司开始研发M18,尽管当时尚未有成熟的产品,但它迅速赢得了地面部队的青睐,甚至海军也下达了正式订单。
这款榴弹发射器的设计结构简单且可靠,采用手摇式操作,外形短小却显得粗壮有力。M18能够发射40×46毫米的榴弹,其供弹方式为24发或48发的弹带,弹带选用了合成纤维制成,具备顺滑与耐用的特点。发射器的操作需要将其安装在重机枪三脚架或其他支架上,后方设有独立的握把,射手用左手握住它以便调整发射器对准目标。枪身的右侧设有一个摇把,旋转摇把时能够驱动内部的凸轮等机制,从而实现上膛和供弹的功能。每当摇把转动一圈,便可完成两次射击,而发射则在摇把转至6点和12点位置时触发。
展开剩余62%需要注意的是,M18并非是用于精确打击的武器。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炮火覆盖,通过密集发射大量40毫米的破片榴弹来实现这一目的。因此,M18注重弹药的输出能力,其炮管长度仅为152毫米,直径为3.8倍径,导致弹药散布较大。针对这一特点,曾有人提出过将炮管设计成可快速更换的形式,以便于更换为更长的炮管,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射击效果。
机械式瞄准器位于机匣的上方,使用时需要立起尺表,发射器的有效射程在300米到2000米之间,而其战斗射速则取决于操作士兵的体能和熟练程度,最快可达到每分钟230至250发。实际的战斗射速往往要慢得多,因为操作者需要在摇动发射器的同时进行瞄准,这给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。
M18榴弹发射器的主要优点在于其运行的可靠性与轻便性,因为它仅采用了简单的机械运动结构,故障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。即便是在越南那样潮湿炎热的热带环境中,M18也表现得颇为出色。在测试中,发射了5000发榴弹而未因磨损而出现问题。其长度大约为0.56米,易于安装到各种作战载具上,而空重也仅为8.6千克。
在越南战争期间,美国的M18榴弹发射器大量装备于如PBR等内河作战船只上,这些船只通常携带超过200发的炮弹,与机枪、喷火器等其他武器共同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火力覆盖,这在越南复杂的丛林环境中是极为有效的。
然而,这款榴弹发射器的一个显著缺点在于它的手摇操作模式,使得士兵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无法快速高效地完成操作。因此,在M18服役不久后,下一代的M19便于1968年投入使用。M19摒弃了手摇结构,采用了一种类似于自由枪击的设计,射手可以像操控M2重机枪一样双手紧握把手,从而更加专注于瞄准与射击。同时,炮管长度被更换为413毫米,最大射程也增加了约200米,射击精度明显提高,至今仍广泛服役。
自M19问世之后便开始逐步替代M18,尽管由于当时前线的紧张局势,替换工作直到70年代初才得以完成。最终,M18的总产量约为1200门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